有关《灌篮高手》的几个回忆瞬间
大概小学四年级寒假的时候,过年来家里住的表哥开始带着我看起了《灌篮高手》,那是在地方电视台的“录像频道”,多集联播(当然是盗版)。彼时,对运动感到惧怕、也还未到年龄的我,并不是很理解其中的青春热血、“称霸全国”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,更多的是为剧里“没头脑(樱木)和不高兴(流川)”的喜剧情节哈哈一笑。
从小,我对运动就不擅长。纵观整个小学生涯,五十米跑成绩是铁定不及格的,只有实心球还能拿得出手。作为一个胖子,经常被打了几下后又追不上别人,唉声叹气已成家常便饭。“运动少年”的精神世界,对我来说没什么共鸣,甚至有点嫉妒:凭什么那家伙只是因为球打的好,就让一帮女生喜欢、男生佩服?对“篮球党”和“足球党”之间的“战争”,我更感到荒唐可笑:你们两帮人,打球的场地又互不冲突,成天争“谁是第一运动”这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,幼不幼稚啊?
自然,那时的我也不太能理解,为什么上初中的表哥看得心驰神往、感动莫名。作为篮球少年的他,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中校队,大放光彩,也曾在市级比赛中对阵过篮球学校,虽败犹荣。不知道在那个对他和队友们来说相当于“挑战山王”的比赛时刻,表哥是否会想起多年前看《灌篮高手》的那个下午。
也是多年后,我才理解了球迷因热爱而生的这种宗教版的信仰,而对于真心投入这项运动的人来说,这份热爱还与无数汗水挥洒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。
虽然不能“共情”,中学时代一遍遍看着重播的《灌篮高手》,我还是从动画中收获了不少感动。“中二”时期引起我们“热血”的事物,大同小异,而却有多种形式,不一定是运动。高中时,球迷同学上课偷看NBA文字直播,我则偷看小说。九把刀的小说对当时的我来说,是有热血奇幻、搞笑犯贱、又有青春热泪的精神食粮。而九把刀本人也深受热血动漫(JoJo和灌篮高手等)影响,经常“致敬”名作。《猎命师》就有这么一段:吸血鬼小哥深夜在网咖看漫画,看到灌篮高手全国大赛篇中遭遇了敌人(?有够扯),也要先看完漫画再开打,痴迷程度至此。“刀大”本人则声明,如果他余生要流落荒岛,只能带三部漫画,那一定会选灌篮高手(还有一部是写一半的海贼王,另一部忘了)。喜欢的作者如此推崇,我大受震撼之际,还是没去补完《全国大赛篇》,因为那时候,我们生活的主线是三次元的“全国大赛”——高考。
同样是枯燥的练习,同样是不断跌倒、爬起、前进,同样是一场定胜负的残酷淘汰赛,同样是需要不断打鸡血才能坚持下来,这两种“全国大赛”,到底哪个是压抑人性的内卷、青春中灰暗窒息的一章,哪个是一辈子一次不留遗憾的拼搏、青春热血的永恒回忆?如何衡量这些经历的价值?我以为,除去结果导向的功利主义的现实考量,这些修行更重要的意义,在于是否让我们的精神、意志变得更强大。正如最近张雪峰老师关于“考研意义”的心得:考上研究生最重要的意义,根本不是那一纸研究生文凭,而是为了发现一个全新的、不一样的自己,一个有勇气与毅力克服困难、不断成长、最终成功升学的自己。
上了大学,我又机缘巧合与《灌篮高手》意外相遇了。这一次,同样是被中二的同学“裹挟”着,体会了一把搞怪与情怀夹杂的经历。事情的起因,是大一新入学之际,为了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更快相处融洽,导员给每个班布置了任务:拍一段视频短剧。我们班干部想到的点子,是基于“我们这一代”的共同情怀,翻拍《灌篮高手》动画片头曲的画面。想法一出,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赞同,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,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内心被戳中的感觉。说实话,我当时内心其实默默地OS了一把:怎么到处都能遇到“中二”的情怀党?不过,心里还是觉得挺好玩的。
但是,在“开机”后不久,我的“情怀陪跑”之旅就结束了。一开始,“剧组”安排我拍湘北冷板凳队员的几个训练镜头,可昔日的小胖子,到了大学仍然是运动菜鸟,我空有一点身高,却连运球都不太会,频频NG,只得被“降级”为龙套观众。到了拍“观众挥手喝彩”的“戏份”时,我又有社团的事情请假了,终究没有出现在成片里。我的舍友小哥,后来的班队主力,成了绝对主角:他“饰演”了樱木花道。虽说他的发型属于樱木“剃光头”后的那种,与片头曲部分稍有不同,可最后一个抱球的伫立的pose真是太神似了。在大班班会上,我们的视频一经播出,就艳压全场,“低成本cos”的桥段引发阵阵爆笑,“神同步”则让大家喝彩,而最后一个“樱木”的镜头,真的是“帅爆”全场,让大家谈论好多年。
现在想来,我原本比较自我压抑的学生时代,是跟着当年那些“疯疯癫癫”的中二伙伴们,才收获到那么多属于青春的搞笑和怀念。
或许,竞技运动真的不是我的菜,大概以后也不太可能成为我的精神寄托了。可大学生活中,我发现了另一项追求:音乐。
大一下半,跟几个哥们玩了乐队。一开始,大家都是比较菜鸟的水准,只敢买入门款的琴和设备。限于技术水平,风格的选择也拧巴:流行口水歌嘛,感觉不够“逼格”,摇滚一点儿的呢,又弹不下来、唱不上去……其实,主唱同学是很喜欢五月天的,但被我跟另一个吉他小哥一顿鄙视……也不是针对谁,就年轻人嘛,都喜欢“离经叛道”的,最好是够躁、够小众,够硬核,主流音乐那些情情爱爱,而且还是华语歌坛,咖位可谓在“鄙视链底端”了。折中之下,我们选择了欧美流行朋克作为风格,既有旋律,又够闹腾,有点叛逆,又还算流行,重要的是,没有难弹的solo!
那个时候,蹭着颇有理想主义气质的“高校摇滚夜”的风头,在音乐工作室老板的帮助下,我们也能到京城地下音乐圈一些小有名气的酒吧演出。甚至有一些能登上更高舞台的机会:在某场演出中如果表现够好,就有机会去音乐节的“校园舞台”,我们的学长就曾经上去过。为了抓住这个机会,我们燃起斗志,摩拳擦掌,七天长假连续六天排练。指尖起了老茧,又被磨掉;进排练室时给每人买的一瓶水,刚过了几遍就喝差不多了。我似乎终于体会到了那些运动少年的热血心境,那些在场上挥洒汗水的瞬间,那些背后默默努力所追求的热血目标。
可这事的结局终究不尽人意。舞台经验不足的我们,终究是太紧张,表现不够好,缺了点“范儿”。后来回想起来,我们哥几个虽然都很拼,却在不该紧的地方绷着:高音是硬挤上去的,弹solo的时候很怕出错、祈祷快点弹完。其实,那不是一种沉浸其中、享受自我的状态。因为,无论是在赛场,还是在舞台上,高手们展现出来的游刃有余,背后固然离不开“台下十年功”的苦练,更说明他们进入了忘我的境界。终有一天,曾经急于证明自身努力的我们能够体会到:学会“享受比赛”,也是对热爱的尊重。
后来的一次演出,我们的主唱同学强烈建议排一首歌,一首跳脱了我们流行朋克固有风格的歌,却得到我们的一致认同。想必大家都能猜个差不多,选的就是灌篮高手的片头曲《好想大声说喜欢你》。毕竟主唱小哥也是标准的篮球少年,热血情怀满满,在不懂半点日语的情况下,苦练空耳注音版的“四斤大豆、三根皮带”,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。我也兴致勃勃地下“巧”功夫联系,把solo改简单之后,顺利弹出来。在表演时,没有了功利的压力,我们做到了纯粹的“释放热爱”,就像“想打篮球”一样,享受了热爱的本身吧。
时过境迁,曾经的中二热血的伙伴,也许无奈天各一方,曾经的少年心气,也许因显示所迫,烟消云散,令人羞于提起。大概是认同一句话吧:一个人经常怀旧,也许代表TA现在的生活并不如意。因此,我不愿怀旧,却也忍不住在情怀驱使下,在某个工作日的加班之后,到电影看了十点场的《灌篮高手》。思绪,随着赛场激烈的对决,砰砰的篮球撞击地板的声音,回到了许多个的那年夏天,随着荧幕上宫城闪回的记忆,不断想起上面的记忆画面,
影片落幕,萦绕在我脑海里的,是“天才”樱木在最后时刻冒着运动生涯报废的风险坚持出战,对安西教练说的那句宣言:“老爹,你一辈子最辉煌的是什么时候?是全日本(国家队)选手时期吗?而我,就是现在啊!”
这句热血的台词,也会被解读为《灌篮高手》作品现实性的某种残酷注解:虽然湘北五虎完成了奇迹般的逆袭,但之后面对这些问题少年的,恐怕是更多学业与现实生活的问题,因此樱木的豪迈宣言,深层却是“今后没有更辉煌时刻”的悲凉预言。有人还说,井上雄彦在此次剧场版中,选择更接近“普通人”的宫城作为主角,也许也是为了让本作的观众主体——已逐渐步入中年、深刻了解过现实的情怀党们,更容易共情吧。
但,结局意想不到地,让山王的明星球员泽北在成功来到美国NCAA后,在比赛中惊人遇见了老对手——“平平无奇”的矮个子控卫:宫城良田。是的,这个奇迹未免太热血,而有点“机械降神”。凭什么是宫城?在“刻意安排”为主角、“突兀”地插入一堆俗套的“回忆杀”,“抢走”樱木赛后“大声说喜欢你”表白的“戏份”,还不够吗?还要“抢走”流川枫的“保送”资格?
我终于想明白,井上老师想通过宫城告诉我们的,蕴含在这个倔强小子的一声不吭里、固执到欠打的眼神里,在他面对山墙一样防线时的不肯屈服与沉着冷静里,在一直不被看好、却一直默默练习的努力里。宫城没有说出口,我用其他人的话总结吧:“最重要的时刻,就是现在啊!”,因为,“一旦放弃,比赛就提前结束了”。
谨以粗糙的情怀记忆,致敬这部给我带来力量的好作品。